中国气象报记者石奎 通讯员汪义洋 刘梅 彭刚刚 春节期间,欧博记者来到贵州省贵阳市开阳气象站。7时,天刚蒙蒙亮,观测员韩传勇早早就来到办公室,与已经连续工作24小时的观测员熊晋交接工作。自此,韩传勇正式开始了他24小时的气象观测工作。 7时20分,韩传勇先是检查了游标卡尺、直尺等仪器,随后来到电脑旁,查看信息网络设备和监控系统是否正常。这是他每天观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“小事”,但任何一点设备异常,都可能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,导致天气预报的偏差。 检查完毕后,韩传勇来到地面气象观测场,拿出游标卡尺,准备测量导线积冰直径和厚度。当时,欧博娱乐电线积冰架上的导线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。他用游标卡尺将覆冰导线卡住后,在读数的同时把数据记录在随身携带的《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》上。“测量的数据会传送到相关部门,工作人员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可估算积冰情况。这对电力部门进行电线除冰工作有很大帮助。”韩传勇说。 测量完导线积冰直径和厚度后,他立即回到办公室,将数据录入系统并及时传输。而这只是工作的开始,在每天8时30分至19时30分,他还要对自动观测正点数据进行检查核对,如有错误,还需及时更正数据。 目前,开阳气象站很多气象要素都是通过自动采集,需要人工操作的越来越少。每小时韩传勇都要查看自动数据更新是否正常,如果异常则需手动上传。 一晃到了晚上。20时,韩传勇除了要测量导线结冰厚度外,还要测量蒸发量;同时还得更换日照白记纸,对当天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整理。次日凌晨2时,又到了测量导线积冰直径和厚度的时间,韩传勇带着游标卡尺“如约”来到地面气象观测场。他一只手拿着手电筒,熟练地用单手进行测量。“遇有强冷空气时,为了能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,我们会在夜间启动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。”韩传勇说。常规观测时刻为每日8时、14时、20时,而启动加密观测就需要每天23时、2时、5时的观测数据。 凌晨2时30分,完成这次加密观测后,他原本准备在简易的床铺上眯一会儿,可刚一躺下,就听到窗外的雨声。韩传勇一个翻身爬起来,开始记录当前的天气情况。他说,在一天的观测中,难度大、耗时长的观测项目莫过于对天气现象的记录。天气现象观测需要观测员一天内连续记录,如降雨的起止时间以及相态转换情况等。 “要想准确地观测天气现象,必须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,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。”接近凌晨3时,外面的小雨还没有停,韩传勇更睡不着了。7时,接班观测员杨艳到来后,两人细致交接完班,韩传勇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好觉了。 观测员的365天,没有假期和非假期之分。他们每日的工作看似平淡且枯燥,对于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而言,却一点也不平凡。 (责任编辑: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