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欧博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乡村要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乡村的产业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,最终都要靠人才来推动。高校既是人才高地,又肩负着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,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工作中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既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,又是贯彻实践育人的有效抓手。近年来,中山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,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面向学术前沿,努力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。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-2022年)》,从各个方面推动师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。 加强国情农情教育,培养学生家国情怀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,古老而厚重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。即便在今天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.89%,14亿人口中仍有将近5亿人生活在农村。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,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。这是当今中国最基本的国情,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。然而,今天的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农业农村。即便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,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家乡。为此,欧博娱乐高校应该把乡村振兴作为国情农情教育的重要内容,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。近年来,中山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,让学生深入中国社会最基层,走村入户,开展支农支教等活动,在实践中磨炼意志,增长才干。中山大学校友总会联合哲学系、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于2018年启动中大学生“家乡田野”项目,引导来自农村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时间,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,从各个方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。由认识家乡而认识自己、认识国情,由爱家乡而爱国。该项目已经开展了九期,每期主题不一,包括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”、“谁在种田”、“乡村集市”、“乡村儿童的暑假生活”、“乡村小卖部”、“乡村水利”、“乡村诊所”、“乡村小学”等,累计有来自全校三十多个院系的2000多名学生参与调研,并积极向家乡村两委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,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。 整合各种帮扶资源,搭建实践育人平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、共同前进的一代,生逢盛世,肩负重任。”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他们中的很多人想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,只是苦于没有平台,不知如何下手。为此,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实践搭建平台,提供机会。云南省凤庆县是中山大学定点帮扶单位。2013年以来,学校整合各种帮扶资源,在凤庆县建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,先后建成中山大学优质生源基地、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教学基地、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站、中山七院“方烁科普工作站”等平台。2020年9月,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,中山大学牵头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组成高校旅游帮扶联盟,搭建起资源共享、人才培养、共同研究的平台。2021年,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专家工作站、药学院教授葛发欢专家工作站两个云南省级专家工作站在凤庆落地。依托这些工作站、生源基地、教学基地等平台,学校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和调查研究,到乡村振兴一线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。此外,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课题,承担了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方评估项目,该项目覆盖广州市1144个行政村,在长达三年的评估过程中,累计有逾千名师生、上万人次参与其中。师生们以所学专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也增强了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知和情感。 紧扣乡村振兴需求,培养“一懂两爱”人才。优质人才持续外流、乡村人才总量不足,是中西部乡村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。人才培养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。为此,高校应该紧扣乡村振兴需求,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专业人才队伍。近年来,中山大学采取请过来和送上门相结合的形式,先后为凤庆县培训乡村基层干部2801人次,显著提升了基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。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需求,中山大学持续加大对凤庆县医疗帮扶力度。学校以附属第七医院定点帮扶凤庆县人民医院为主,联合9家附属医院共同派驻帮扶专家,常态化开展“一对一”的科室帮扶,累计培训凤庆县医务工作者14500余人次,培训县-乡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441名,使当地医院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。此外,学校还依托学科优势和校友资源,培训农村电商、乡村工匠、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各类人才。 总之,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,高校可以大有作为。同时,服务乡村振兴战略,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抓手。两者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接下来,中山大学将进一步统筹扶贫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,坚持把地方需求和中大所长相结合,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、智力支持的同时,努力提升乡村振兴育人实效,把乡村振兴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。(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陈春声) (责任编辑: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