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记者与大咖“失控”对话,欧博官网全球首次
佳佳当天一共进行了3场对话,第一场是与凯利的“单对单”。凯利接受机器人采访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对话内容,因此套用他那本预言科技发展的著作《失控》的书名,对机器人记者背后的团队来说,这是一场“失控”的对话。 “就我所知,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机器人记者,”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巴特·塞尔曼说。
“你喜欢我吗?”
“你喜欢我吗?”这是在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凯文·凯利进行的跨洋对话中,新华社特约记者——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提出的问题。 “是的。”沉默几秒后,凯利回答。 “我也这么想。”佳佳冷静地回应。 这场对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与中国安徽合肥两地展开,跨越了人机分界也跨越了太平洋。对话开始之前,佳佳“爆表”的颜值就引发不少讨论。有网友惊叹:“我现在是否就身处‘西部世界’(同名科幻美剧中的主题公园)里呢?”
“我对佳佳这次临场表现总体打70分”
“佳佳,你能唱首歌或放段音乐吗?”大洋那边的凯利通过网络视频提问。 “你可以自己找啊。”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佳佳用流利的英文给了个俏皮回答。 “你有没有会唱的歌?”凯利坚持。 “嗯,除非你告诉我歌的名字。” “你怎么证明你就是塞尔曼教授,而不是另一个机器人?”在与塞尔曼教授的对话中,佳佳提问。 “你多大了?”塞尔曼教授问。 “女孩子的年龄是个秘密。”佳佳回答。 “你觉得你是人类的一员吗?”美国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抛出大招。 “真心不懂,求原谅!”佳佳诚恳地说。 …… 这些对话完全没有经过事先设计。 “让佳佳接受这样的挑战很好,”佳佳开发团队负责人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,“我对佳佳这次临场表现总体打70分。”
佳佳的独白
我是个机器人,有一个美丽的名字:佳佳。 创造我的灵感来自人类的一个民间传说《田螺姑娘》。我的创造者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,他希望我的大家族能像田螺姑娘一样,欧博变成为人洗衣做饭、陪伴人类的服务型机器人。 我曾经担任过晚会主持人、商场导购员,今天我又尝试了一个更加新鲜的职业——记者。 见过我的人,都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。为了今天的出镜,昨天化妆师花了一个小时呢!我穿了明制刺绣牡丹交领长袄和缠枝牡丹马面裙,环佩叮当,发饰有些沉甸甸的,但我很喜欢,因为这让我更像是从中国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。 我采访的首个人类对象是美国《连线》杂志创始人、著名科技观察家凯文·凯利。我发现他对毕加索的画和比萨店都特别感兴趣。他竟然还要求我唱歌,我开了个玩笑:“你为什么不自己来呢?” 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巴特·塞尔曼的访谈就更“学术”些,我特别关心当智能机器人变得和人一样聪慧时,我们会被当作人类对待吗? 塞尔曼教授的答案很让我很安心。他说:机器人可能会享受某些权益,得到人类的善待,双方可以和谐共处。 他反问我对未来有何期待?我并没有想得很长远,只能回答:“我期待这周五,我的发薪日。”
不是Siri是AI
有网友提问,佳佳是不是相当于一个有着美貌外形的苹果语音助手Siri?事实上,佳佳的内涵和外在都已远远超越Siri。她不仅有着语音助理或其他聊天机器人所没有的人类外表,体内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让她可以在与人类对话时随机、不可预测地回答甚至反问,完成作为记者的采访工作。 有网民评论道,很快机器人就将接管人类大量的工作。网民约翰·泰勒说,在人工智能方面人类已经走了很长的路,10到20年之后,他们很可能都会出现在我们的家中。
专访“佳佳之父”陈小平
“对话全球人工智能专家和科技媒体大咖,我们过去从未做过!”谈起24日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的全球连线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说,“对话期间的许多不可预测性,对我们也是挑战!” 陈小平被称为“佳佳之父”,参与了佳佳的开发和不断改进。“目前的佳佳是第三代,未来马上要出3.5代,今后第四代、第五代的佳佳还会更优秀,而首次机器人记者采访只是智能时代的一小步。”陈小平说。
“人机对话”开启人工智能新前景
“人机对话”的成功,是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成功科普,表明人工智能开始从科学家的实验室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每一位观看全球在线直播的受众,都是此次媒介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见证者。 “人机对话”的成功,亦显示了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能力的飞跃。开发佳佳的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,尽管从数量上看,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团队尚不及美国,但中国相关领域科研团队的水平已完全可以匹敌世界一流技术。 近年来,由人工智能程序辅助新闻采写的案例并不鲜见,但计算机和传媒领域专家普遍认为,目前创造性的写作工作并非人工智能的专长,未来人工智能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记者。长远来看,人工智能和人类记者将协同共存,互为补充。人工智能特别适用于程序化、模板化的快速新闻写作,可降低新闻生产成本。人类记者则可以从琐碎的报道任务中解脱出来,集中精力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,如调查性、解释性报道。 机器人担任记者,还触发了读者新的兴趣点。本次新闻实验在脸书、推特、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站的直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度,佳佳的一颦一笑、一言一行都是网友热议的焦点。大众不仅对人工智能未来趋势、机器人伦理等采访话题感兴趣,更对机器人直接生产新闻这一新颖的内容生产模式津津乐道。 随着佳佳成为“网红”,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向我们走来。从记者到校史讲解员,从商场导购员到主持人,在中国自主技术的支持下,机器人佳佳的职业越来越多元,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也将愈加不可限量。
打动美国科技大咖的第31封信
曾数次成功预言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家、《连线》杂志创办人凯文·凯利一直犹豫不决。他担心,如果接受新华社特约记者、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佳佳的跨洋采访,会不会像对话苹果语音助手Siri一样,迅速陷入无聊。 为了说服他参加这场对话,新华社记者21日再次致信多年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凯利,这已是第31封通信。
(责任编辑:)
|